最先爱上“Elliott” 这个名字是因了那个写下《荒原》的英国诗人,于是大三之后竟然有些盲目的觉得“艾略特”这个名字大抵总是和诗性有关的【请容许我默默感谢一下我的 English Literature Lecturer,虽然我给您起外号叫“Monster Grendel”(典出公元8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史诗《Beowulf》,猜对了,就是那部XX大片的名字)】。
Elliott是个矛盾的过往,他的音乐比Rock更自恋。在他的作品里几乎找不到歇斯底里,尽管他骨子里是个歇斯底里的家伙——他吸毒,他嗜酒,他在杀死自己之前大声尖叫。他的好友Wayne Coyne曾说:“He is a guy who had lost control of himself. He was needy, he was grumpy, he was everything you wouldn't want in a person”。他似乎更喜欢把一切压进内心深处,等着它们混合、沉淀、发酵,再用诗一般的体式将它们从灵魂深处呕血一样离析出来——偏执的acoustic guitar,略带恬淡清冷的钢琴,偶尔那种介于男人与孩子之间的戏谑感,以及音乐本体中最经常呈现出来的那种粗糙的Lo-Fi感,——他的自省,他的感性,他的沉思,他的追逐,他的反抗,他的逃避。
Elliott Smith,原名Steven Paul Smith,1969年出生于美国中部的Nebraska州最大的城市Omaha。
1岁以后到14岁之前Elliott一直生活在继父Charlie暴戾的阴影下。痛苦的童年在后来其很多作品里均有所体现,如“Some Song”中的那段歌词:“Charlie beat you up week after week, and when you grow up you're going to be freak”,Charlie这个名字也多次出现在后来的诸如“Flowers for Charlie”,“No Confidence Man”等作品中。
14岁时Elliott搬到生父身边,不久开始尝试毒品与酒精。高中毕业前他一直在“Stranger than Fiction”乐队演奏黑管,并且以“全美优秀学生(National Merit Scholar)”的华丽title高中毕业【我的神,在经历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毒品和酒精之后!】。此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Elliott”。
关于改名的动机,很遗憾我没能找到自己认为合理的深层原因,只找到如下一些文字“……he decided to change his name to Elliott ……because he thought the name Steven sounded 'too jockish' ”。有些人认为这可能源于他住过的波特兰有一条名叫“Elliott Avenue”的街道,还有些人认为“Elliott”这个名字可能包含自视甚高的含义……众说纷纭,不谈也罢。
1994年Elliott 发行了首张个人专辑《Roman Candle》,1995年又在Kill Rick Star™发行了第二张同名个人专辑《Elliott Smith》。而Elliott 的那张《Roman Candle》自发行之时也引起了很多乐迷关注。1996年,电影制作人Jem Cohen 邀请Elliott为短片《Lucky Three: an Elliott Smith Portrait》灌制acoustic song,其中两首出现在1997年的专辑《Either/Or》中。同年(1996),Elliott 应Gus Van Sant之请为电影《Good Will Hunting》的sound track创作了那首可能是他最广为人知的“Miss Misery”,3月5日Elliott 首次在电视上露面并演奏“Miss Misery”,并于不久后亮相Oscars颁奖典礼(学院奖“Best Song”提名)。遗憾的是Oscar的偏爱是更具商业感的作品,于是那一年的的Best Song被《Titanic》的主题歌“My Heart Will Go On”夺走。事后Elliott 如是评价这次Oscar经历:“Oscars was a very strange show, where the set was only one song cut down to less than 2 minutes……I wouldn't want to live in that world”。当然,基于《Either/Or》的成功,Oscar提名之后Elliott 签约独立音乐大厂DreamWorks Records™,但同时他本人也因屡次强制戒毒治疗所带来的精神与肉体的巨大伤害而陷入抑郁,并在不久后第一次公开表露自杀倾向(且曾加以过实施)。
2000年Elliott 再发由Rothrock, Schnapf, Brion, Waronker等大牌操刀制作的第五张专辑《Figure 8》——也就是他生前发行的最后一张唱片。比起前几张来,《Figure 8》的整体风格显然与“主流”亲近了许多(甚至很多人,包括我,到现在还觉得这是无奈妥协的产物),但2003年后,人们回过头来就会发现,在《Figure 8》中还是能看到很多暗示的:比如,在该张专辑的第12首“Happiness”中Elliott 反复吟唱了那段“all I used to be will pass away and then you’ll see,that all I wanted now is happiness for you and me”。更明显的迹象是,那个只有钢琴没有歌词的、听起来很诡异无形、漂移不定、脆弱不堪、颇有点神经质的,最后一首——它的名字叫做:“Bye”。。。
2001年Elliott 早年的那部同名专辑《Elliott Smith》中的一首“Needle in the Hay(大海捞针)”被Wes Anderson的dark comedy《The Royal Tenenbaums》用作sound track——更具暗示性的是这首歌被用在一系列表现自杀动机的情节里。
2003年,Elliott在那间著名的“山间地下室”里准备他的第六张专辑,专辑的名字就叫做《From A Basement On The Hill》,很直白。一切似乎越来越好了,他的老板说“他很积极”,去采访他的记者说也说“只要谈到他的新专辑,他就会象一个在圣诞节前夜偷偷拆开礼物的孩子那样快乐……”。所有人都觉得Elliott 在乐观地改变着,除了他的一位密友(抱歉没能找到名字)发现Elliott 正在滑向死亡的深渊,他透露,在2003年的一次演唱会结束时Elliott 已显出严重崩溃迹象。